開足產業“馬”力 激活文旅潛力 拉滿共富動力
浙江桐廬:持續提升“瀟灑桐廬”的“共富成色”
以“縣級溶洞之冠”瑤琳仙境為世人所知曉的杭州市桐廬縣瑤琳鎮,眼下正呈現另一派風光:
站在亞運馬術公園里向江眺望,4.1公里的高品質綠道串起一條美麗的沿江風光帶;208省道沿線及場館周邊建筑立面保留了傳統的白墻灰瓦,具有現代感的弧頂圍墻和場館遙相呼應……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為的匠心營造在這里和諧相生,亞運城市建設和美麗城鎮創建共同催生共富之花。
牢牢把握“亞運興城”的歷史機遇,瑤琳鎮以“仙境瑤琳·馬術小鎮·潮玩旅地”為總體發展定位,進一步擦亮全域美麗本底、謀劃產業項目、加強配套建設、打造亮點品牌,不斷放大文旅產業優勢,激活美麗城鎮共富動力。
而在富春江上游,涵括桐廬城南街道灣里村和富春江鎮鎮區、蘆茨村、茆坪村、石舍村的13平方公里縣域內,一場以風貌提升推動旅游產業、詩詞文化、山水生態全面融合的共富實踐正深入推進。
作為浙江省首批城鄉風貌樣板區建設試點之一,桐廬富春慢居縣域風貌區聚焦“富春山水原景”“慢居休閑文景”“美麗山居村景”三大風貌特色,正加速營造彰顯杭州意象、桐廬特色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乘亞運之機策“馬”奔共富
作為一個旅游名鎮,坐擁瑤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兩大4A級景區及多個知名景區的瑤琳鎮,美麗“起點”頗高。
但“年均接待游客三百萬人次”的業績卻難掩日益顯露的危機。“景區硬件條件多年來沒有得到顯著提升,與日益興起的親子游、度假游、體驗游結合度不高,吸引力不足,無法引導瑤琳游客從‘景區游’向‘全域游’,‘白天游’向‘全日游’轉換,對民宿、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賦能動力不足。”瑤琳鎮鎮長鄒建華清醒意識到,“吃老本”往往意味著與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脫節”,產業發展后勁乏力。
如何補足短板、拉長長板,厚植發展持久動能?
瑤琳鎮搶抓杭州亞運會馬術項目主場館項目落戶以及高速穿境而過、景區收歸國的有利時機,錨定“大景區+鄉村旅游”主賽道,加快推進文旅特色型美麗城鎮省級樣板創建工作,將亞運城市建設與美麗城鎮創建有機結合。
一系列基礎設施工程擲地有聲:推進208省道沿線提升改造、白冷線與臨建高速交叉口等工程建設,打通盤龍路斷頭路,重建皇甫老大橋等7座病危橋隧,新建的漕源溪綠道、瑤琳風景綠道串聯起紅燈籠外婆家、大洲畈、紅石灣等景區景點,打造串珠成鏈的慢行系統。
一攬子景區提質舉措加速落地:引入某知名網游主題IP,打造集文化體驗、旅游服務、風景游賞、休閑度假、戶外運動于一體的體旅融合度假目的地;依托亞運馬術比賽,開發以馬術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產品,打造以馬術產業為龍頭、帶動區域經濟的文旅體融合項目集群。
不僅如此,今年瑤琳鎮還完成了亞運馬術公園建設,同時著重圍繞“一帶一網一溪一園一核一序一整治”,系統推進亞運周邊配套項目建設,目前重點工程項目14個大項、40個子項已全部完工。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亞運元素不斷豐富、旅游項目不斷更新,來瑤琳的游客更多了。”鄒建華直觀感覺背后有實打實的數據支撐——今年暑期,迭代升級垂云通天河、瑤琳仙境、紅燈籠外婆家等傳統旅游景區,游客量達到41.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597萬元,分別同比2021年增長163%、216%。
把握“亞運興城”歷史機遇,“縱馬入仙境,共富在瑤琳”的美麗畫卷正不斷鋪陳開來。
展山居新卷“慢”享富春畫境
蘆茨溪左岸,沉睡的荒地被喚醒,變成都市人趨之若鶩的露營勝地;青龍塢里,遠近聞名的高端民宿群飄出書香,“言幾又”膠囊書店的入駐,讓舊式土木瓦房躋身網紅打卡點;偏遠石舍村,藝術揉入了鄉村,走出了以鄉村創意旅游為特色的振興之路……
以富春山水文化作為內涵和主線,桐廬正不斷將富春慢居縣域風貌區打造為集“鄉村風情度假、富春文化體驗、戶外拓展運動、鄉野棲居生活、文化藝術創作”于一體的縣域風貌區,加快構筑富春山水文化的感知縮影和文藝振興未來鄉村的典型示范。
據介紹,創建推進過程中,桐廬縣風貌辦形成了以風貌區建設為核心、專班指導、部門聯動、鄉鎮實施的整體隊伍架構,建立起例會、聯合檢查、“三色”考核通報等機制,不斷加快工作推進,打好協同之戰。通過堅持以風統貌、以鎮帶村,“縣域風貌”桐廬樣本的特色正不斷彰顯,“美麗產業”“美麗經濟”不斷做大做強。
圍繞“慢”的主題和核心,桐廬致力于打造的“顯于城、隱于市、隱于野、隱于村”四大文化場景也正躍然而出:結合山谷、村落、梯田等鄉野元素,美化山居建筑與景觀風貌,打造了樂活富春江、幸福灣里、游村蘆茨、藝術青龍塢、原真茆坪石舍五個村居組團,展現獨具韻味的美麗富春山居村景;通過提升山林風貌、優化田園景觀、柔化水岸空間,優化S210省道和蘆茨溪沿線村、田、溪、山之間的風貌秩序,因地制宜打造蘆茨村藝術田野、蘆茨溪原真漂流等充分融合沿線自然山水的旅游項目,繪制精彩迷人、原汁原味的富春山水畫境……
桐廬縣風貌辦表示,將構建全域環境整治提升新體系,不斷提升“中國最美縣”的“共富成色”,為奮力推進“兩個先行”作出桐廬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