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發布,上海龍頭作用顯著
人民網上海11月20日電 (記者唐小麗)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發展潛力十分巨大。11月20日,華東師范大學發布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據悉,該指數自2015年起每年對外發布,今年是第8次對外發布。
上海連續八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
從指數研究報告看,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40分位居第一,連續八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
發布會上,指數研制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指出,該指數根據區域協同發展、區域創新系統、區域發展韌性、增長極等科學理論,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支撐等四大領域,綜合GDP水平等18個具體指標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指數計算、空間自相關分析、指數趨勢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級城市大數據,對標全球城市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設定目標值與閾值,對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進行了系統評估。
今年最為值得關注的是,為深入貫徹二十大報告精神,系統測算綠色發展成效,2022年生態支撐領域選用“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之一,旨在反應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等工作方面的顯著成效。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表明,協同發展能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重慶、蘇州、無錫、寧波、合肥。無錫因生態支撐能力強勁進步三名。廣安、萍鄉、荊門、婁底、邵陽、荊州、淮北、益陽、池州、隨州則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穩步上升,但生態短板仍然突出
縱觀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演進,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持續穩步上升,城市體系橄欖型結構不斷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表明,110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呈現出6等級橄欖型結構特征:上海是龍頭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在長江經濟帶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重慶、蘇州、無錫、寧波、合肥、長沙10座城市是能力較強的高級區域中心城市;昆明、貴陽、常州、鎮江、舟山等33座城市是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的一般區域中心城市;淮安、玉溪、衢州、內江、麗江等36座城市是區域重要城市,往往地處較為重要的區位或擁有某方面獨特的資源稟賦;昭通、滁州、吉安、宜春、孝感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間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六安、巴中、淮南、懷化等15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務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同時,2022年城市綜合協同能力得分平均值為12.91分,比2021年增加了0.36分。
對標世界一流水平,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城市生態短板仍然突出。從四大領域排名前10城市平均得分看,經濟51.15分,科創32.34分,交服54.93分,而生態僅為17.39分。從四大領域的相關關系來看,生態與其他三大領域之間僅呈現弱正相關,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任重道遠;二是城市子群協同發展能力高度分化。長江下游地區是協同發展能力高值集聚區,中上游地區則相反。從城市子群的角度看,長三角城市群總體協同水平較高,各二級城市子群在經濟發展領域、科技創新領域和交流服務領域均名列前茅,位居長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城市子群、杭州城市子群、合肥城市子群、蘇錫常城市子群、寧波城市子群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綜合得分遠遠高于武漢城市子群、環鄱陽湖城市子群、環長株潭城市子群、成都城市子群的得分。可見,推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城市協同發展仍是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需盡快發揮四大作用,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和行動指南。當前長江經濟帶仍存在產業鏈供應鏈不夠安全高效、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難以有效兼顧、流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待提升、協同開放雙循環新格局有待完善等困難。
為了實現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既定目標,針對區域發展的現實瓶頸與短板問題,曾剛教授建議盡快啟動以下四大方面行動: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協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效;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協同促進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切實提升流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促進經濟帶內外部聯系,協同開創雙循環新格局。
發布會上,與會專家們對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指數(2022)進行了深入交流和點評。他們認為,今年的指數在之前七年指數研究報告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考慮了高質量綠色發展維度,系統構建了由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交流服務、生態支撐四大領域18個核心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數將為國家及地方相應政策的制定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科學依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