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萬名青年大學生返鄉入鄉創業
金華鄉村成為青年創業熱土
幾間農舍,一所院落,千畝良田,這是位于浙江金華義烏市福田街道清塘村的農業博士創新站、國家級玉米科技小院。
負責人駱遙是一名返鄉創業的90后農二代。自2019年從事農業種植以來,他陸續從福田街道及廿三里街道流轉3000余畝農業標準地,種植水稻、小麥、甘蔗、鮮食玉米、高粱、義烏南棗等,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
在駱遙看來,鄉村要振興,就要讓農民農業農村都有所改變。進行糖蔗數字化管理及種植機械改造,實現糖蔗種植由純人工到93%的機械化,帶動行業增收6000萬元以上;自主培育出糯玉米新品種糯J181,該品種鮮穗產量達1400多公斤/畝,是普通玉米產量的兩倍……土地還是祖祖輩輩一直耕作的那片黃土,駱遙卻用數字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除了農業種植,駱遙還研發品質更好的農副產品來滿足消費者,并找到合適的市場。一顆義烏南棗,在東南亞能賣1美元;一袋紅糖麻花,在海外的便利店供不應求……2022年,農產品“出海”成功。
近年來,金華市深化“雁歸婺鄉 智薈興農”行動,讓更多大學畢業生、鄉村能人、企業家等返鄉創業,以能人帶動鄉村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以來,已吸引2.55萬名青年大學生返鄉入鄉創業。在他們眼里,農民是體面的職業,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他們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盤活農村資產,推動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村經濟,讓更多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蘭溪市永昌街道孟塘村是傳統的蔬菜村,擁有省級“放心菜園”示范基地400畝、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1300畝,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種植蔬菜5000多畝。大多農戶是種植能手,卻不是銷售好手。農戶們種植的果蔬產品,難免出現滯銷或銷售價格過低的情況。2019年,蘭溪市辣椒制作達人、90后農創客胡斌牽頭成立果蔬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蔬菜育苗和蔬菜加工及銷售,成為農民與市場的紐帶。
“公司年產瓜菜苗180萬株,我們將這些優質的嫁接苗供給農戶,再從農戶手中收購滯銷蔬菜,既讓農戶種上放心苗,又降低蔬菜滯銷風險。同時新建一條剁椒加工生產線,設立多個品牌在網店銷售,打造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的果蔬全產業鏈。”胡斌說,如今他們不僅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辣椒,還為40多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在義烏市大陳鎮,32個村的返鄉青年農創客們聚集起來,打造大陳鎮區域品牌——“大陳小集”,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平臺銜接”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將“土特產”做出大文章。
傅麗萍是該品牌負責人,致力打造農、旅、文化產業整合聯動的品牌體系,將“大陳小集”IP文化加以轉化,集結412種農副產品,挖掘31款本土特色農產品,線下搭建農產品文創市集銷售場景,線上開拓“農產品+直播”營銷模式,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第一公里”和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大陳小集”實現營業額1406萬元,帶動農民增收3600萬元。
創業青年返鄉入鄉,盤活了農村資源要素,也助力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離城市不遠,離故鄉很近,抵達詩和遠方,只需15分鐘。”從曾經的水牛角村到年輕人向往的鄉村,義烏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集聚了200多名農創客,其中110多人是大學生。農創客們盤活了村里的老舊房屋,帶來62個全新的業態,也在這里找到“吾心安處”。
鄉村的流量變成了產量,顏值變成了產值,山區變成了景區,資源變成了財源,農房變成了客房,村民變成了股民。這六個“變”成為李祖村的真實寫照。數據顯示,李祖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5000元升至2023年的6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從1.1萬元升到365萬元,2023年全年游客量高達70余萬人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