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综合色本一道在线,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

應運而生、蓬勃發展的綠色職業(人與自然)

2024年06月09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碳排放管理員王恒(左)、葉欣正在交叉核對煤質化驗原始數據。人民日報記者 范昊天攝
圖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陳奕(左)正在進行環境感知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戴翔攝
圖③: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范存祥在海珠濕地進行鳥類和植物調查。謝惠強攝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全面加速,綠色職業應運而生,不斷拓展著新的就業領域和發展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標識了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

  蓬勃發展的綠色職業,契合了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奮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是我國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的生動寫照,對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碳排放管理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等綠色職業的工作場景,傾聽他們為美麗中國減碳增綠的故事。

——編者

  碳排放管理員——

  科學核算數據助力企業降碳

  人民日報記者 范昊天

  今年5月1日,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的法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施行,該條例明確重點排放單位“應當如實準確統計核算本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

  碳排放管理員是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近日,記者跟隨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的碳排放管理員王恒、葉欣,走進位于湖北省漢川市的國能長源漢川發電有限公司火力發電廠,實地體驗碳排放數據現場盤查過程。

  換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和工作記錄儀,記者跟隨王恒、葉欣來到電廠的燃料智能化管控中心。“請您幫忙調取一下A側皮帶秤從4月1日到4月30日的上煤歷史數據。”葉欣對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一一查看、記錄和核算每臺機組的入爐燃煤消耗量,并對電廠輸煤日志記錄是否規范、設備有無異常等進行核對。

  “化石燃料燃燒是火力發電廠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葉欣告訴記者,他們需要在現場查看燃料輸送、臺賬記錄、設備校驗的全過程,并調取系統的底碼數據,以完成統計周期內化石燃料的總消耗量溯源和交叉核對工作,最終確認用于計算企業碳排放量相關數據的準確性。

  來到電廠質檢中心的煤化驗室,一名技術人員正在碳氫元素分析儀前忙碌。只見她將煤粉包裹在水滴狀的錫囊里,放入樣盤中,在分析儀中充分燃燒,最后由紅外檢測器定量分析出其中的元素碳含量,整個過程僅需要8分鐘。王恒和葉欣將企業的存證材料與儀器檢測的原始數據進行交叉核對,對電廠綜合樣采制化流程、記錄及設備的校準報告進行校核,確保元素碳含量數據準確、流程合規。

  “碳盤查是一個復雜、細致的工作,既要交叉核對數據臺賬,又要查看監測計量設備情況。”王恒介紹,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盤查數字化管控系統”,以清單化方式將盤查工作要點嵌入系統中,實現檢查要點必查看、附件材料必上傳等功能。系統通過軌跡追蹤、圖像識別等技術方式,進行設備檢驗核定、數據直接采集、盤查履職監督、核算規范管理,確保核算數據真實完整準確。

  隨后,他們來到電廠的中控室和電子間,仔細盤查和記錄電氣計量設備和熱量計量設備上顯示的相關數據。王恒說,發電量和供熱量作為配額核定的基礎參數,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若企業當年的碳排放量超過碳配額量,需要去碳市場購買超標的額度用于清繳履約;若未超標,則可以賣出富余的碳配額獲取收益。

  現場盤查結束后,王恒和葉欣與企業相關責任人召開會議,對現場發現的問題、需要及時整改的項目進行梳理反饋。

  跟隨兩人在熱源集中、相對封閉的電廠里忙碌了一天,記者全身早已被汗水濕透。王恒說,他們需要在每年第一個季度,完成集團公司110多家電廠上一年度的碳排放數據盤查,每天要在電廠里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

  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對碳市場健康平穩發展意義重大。“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自己負責的企業順利完成核查、復查,通過一輪輪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督幫扶工作完成年度履約,所有的汗水都值得。”王恒說。

  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

  用數字技術為建筑物節能減排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

  帶上圖紙,拎著工具箱,記者和國家電網杭州供電公司的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陳奕一起,驅車前往浙江大學濱江研究院。

  “我們基于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感知設備,設計了一整套建筑物節能降碳的方案,可以通過‘一鍵響應’實現對空調、照明等樓宇主要用能設備的智能精細化控制。”陳奕說,這次主要是來調試和檢查設備的工作情況。

  到達目的地,攤開圖紙,大樓物聯網覆蓋和設備平臺情況一目了然。步入室內,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的樓宇物聯網關正在工作。用手機登錄系統,輸入指令,墻壁上一個個形似燈光開關的智能物聯硬件感知設備便實現了云上互聯。

  在陳奕的指導下,記者打開手機小程序的測試頁面:巡檢、報修、養護等功能模塊一應俱全,辦公室、學習室、前臺等空間劃分有序,多功能傳感器匹配完成,數據上傳正常。

  空調板塊的工作情況實時顯示,一樓辦公室空間一臺空調溫度為24攝氏度。對照改造方案的要求,辦公區域內的空調在夏季要統一設置為26攝氏度。記者點擊手機對應的模塊,智能空調面板上的藍色指示燈閃爍起來,空調溫度也隨之調為26攝氏度。

  “我們通過增配物聯網覆蓋和數字化軟件控制系統,實現空調以及照明等設備的遠程集中智能控制。”陳奕說,一鍵響應式樓宇改造“輕方案”,既不會影響正常辦公秩序,也不用破壞建筑結構,根據客戶的需求,樓宇里的每一個空調、電燈乃至遙控器都盡在掌握之中。

  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是指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從事建筑及其環境、附屬設備測評、調適、改造、運維等工作的咨詢服務人員。

  2014年研究生畢業后,陳奕在國家電網杭州供電公司先后從事過變電站運維、信息化系統開發、綜合能源、科技項目創新研發等多種工作。她工作單位所在的杭州市濱江區,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00多棟樓宇,用電量占比超過全區的60%。企業有節能減排的需求,自己有多年技術積累,陳奕最終成為一名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

  研發產品、精進算法、升級系統、方案落地……兩年來,陳奕和同事們已陸續在濱江區完成了10余處建筑物的節能減排改造。

  如何根據客戶需求實現降本增效,是她工作中時刻考慮的問題。

  走進濱江區文化中心,低碳樓宇數智管控平臺的后臺顯示:值班室冬季空調溫度限制20攝氏度,執行總次數9969次;主樓三層燈光無人時關閉,執行總次數42301次……能源管理大屏上,當日的負荷曲線、近一個月的用電情況、單位面積能耗都清晰可見。通過多次選取氣溫、場館使用時長相似日,進行開啟和關閉節能措施的對比測試,結果顯示空調節能率達到了30%—40%,整體節能率達到10%以上。濱江區文化中心的改造面積為6.3萬平方米,算下來每平方米的改造成本只需要15元。

  施工中發現網絡覆蓋費時費力,陳奕和團隊設計了一款同時支持串聯和網口供電的樓宇物聯網關;運維中發現人工管理不便,陳奕和團隊打造了低碳樓宇數智管控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決策分析技術,自動對各區域實施不同的柔性調控策略;此外,他們還聯合產業單位研發多功能探測器、空調集控器和照明集控器等即插即用的設備……

  “根據工作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我們還制定了浙江省電力行業協會團體標準《數智電力節能控制技術導則》。目前,我們牽頭制定的相關國際標準也已經成功立項。”陳奕說。

  說起職業前景,陳奕信心滿滿:“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樓宇節能技術在全國各地的中心城區都可以推廣使用,市場巨大。未來的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還可以從源頭上引入微電網技術,提供分布式能源設計方案、運營模式及投資回報分析,實現體系擴展和技術突破。”

  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

  不斷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

  人民日報記者 李縱

  廣東省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鳥兒在構樹林中起落,湖面倒映著島上風景,與遠處的高樓城景融合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構樹是濕地里少有的落葉樹,之前我們只知道這個島上有不少鳥類棲息,但沒看到太多鳥窩。今年3月構樹落葉后,我們發現了至少上百個鳥窩,而且里面幾乎都有雛鳥,十分驚喜。”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范存祥說,每當這種時候,他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海珠濕地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也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總面積達1100公頃,由湖泊、河流、涌溝、沼澤和果園構成,兼具生態濕地、歷史文化、科普教育、觀光休閑功能,是潮汐水文特性獨特、果樹種質資源豐富的“都市果林濕地”。

  范存祥曾經是一名水務工作者,12年前來到這里工作,見證和參與了海珠濕地從萬畝果園到“城市綠肺”的十年巨變,身份也轉變為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

  “海珠濕地原本是一片果園,有經年累月的人類農業活動痕跡,如何以最科學的方式去修復激發出它原有的濕地功能是一個難題。通俗來說,就是要想辦法讓濕地里的果樹‘多長鳥,少結果’。這和國內乃至世界其他濕地的情況都不同,只能自己去一點點摸索。”范存祥說。

  經過不斷嘗試,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顯著。

  在海珠濕地里的低矮灌木叢中,有不少畫眉的鳥窩。因為叫聲婉轉動聽,畫眉曾一度成為熱門寵物,被大量捕捉,在野外蹤跡難尋。

  “為了恢復畫眉野外種群數量,我們在濕地里營造了畫眉生境,吸引它們來做巢。”范存祥說,“前幾年調查時只能偶爾見到一兩只,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每月調查都能發現近百只,這說明畫眉種群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如今,人們在廣州市城區內經常能聽到畫眉的“歌聲”。

  不僅是畫眉,這些年來,海珠濕地的鳥類紀錄從72種增加到197種,昆蟲紀錄從42種提升至738種,近兩年連續發現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均以“海珠”命名。2023年,海珠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范存祥發現,濕地修復必須以自然的力量為主。“在人工輔助初步構建生態系統后就應該交給時間,讓濕地自然運轉、自然恢復。尤其城市內及周邊的濕地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自然恢復需要的時間更長,也更需要耐心。”范存祥說,正因如此,海珠濕地過去10年的修復工作才是剛剛起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仍需不斷提升濕地保育區生物多樣性水平、更大程度發揮出濕地調節功能等。

  “修復濕地是個‘技術活’,既要充分調研采取適當措施進行人工修復,又要注重給自然‘留白’,讓生態系統充分運轉。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范存祥說,目前海珠濕地只有8名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未來還需要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已開設相關專業培養對口人才。“新職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包容,比如在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方面,濕地保護修復不是一項實施就能馬上看到成效的技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素較多。這是一個必須久久為功才能有成效的職業,需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范存祥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濕地保護工作,我相信這個職業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9日 07 版)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