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監測員陳嚴雪:行走的鳥類百科全書
戴窄檐帽,身穿迷彩服,一手望遠鏡,一手長焦相機。采訪當天,記者見到陳嚴雪時,他正蹲伏在草叢中,聚精會神地觀察著不遠處剛剛遷徙而來的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全國各地都很少見,不過它們卻是漩門灣濕地公園的‘常客’。”陳嚴雪壓低聲音興奮地說。伴隨著相機的快門聲,黑臉琵鷺在水間嬉戲的畫面被記錄在鏡頭里。
85后陳嚴雪是臺州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員,也是這片濕地唯一的候鳥監測員。每天他都要扛著10多斤重的設備,在公園里巡查,觀察候鳥動向,濕地深處的每一個灘涂、每一片蘆葦蕩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辛苦單調的工作,陳嚴雪卻樂此不疲。8年時間,陳嚴雪已經與上百種鳥類“面對面”,為濕地科普積累了上萬張照片。
每次在濕地發現一種鳥類新記錄,都是他工作中的高光時刻
從黃嘴白鷺繁殖點往回走的路上,經過一處河塘濕地,這里聚集著數十只鳥兒,它們有的停駐在岸邊嬉戲,有的飛翔在湖面上覓食,嘰嘰喳喳吵個不停。陳嚴雪停下腳步,讓我們稍等片刻。
“這是黑翅長腳鷸,有著細長鳥喙,腿是紅色的,頸背具有黑色斑塊……”陳嚴雪舉著望遠鏡,來回調整角度,不一會就分辨出了鳥兒的種類。別看他現在對鳥兒如數家珍,2014年剛入職時,他卻是個門外漢。
“當時,濕地里關于鳥類的介紹只有文字沒有配圖,我對鳥類知識也一竅不通。”本著對一份職業的尊重,陳嚴雪他自掏腰包,花了4萬多元買了相機和鳥類圖譜,每天下班以后就對著圖譜比照拍到的照片和視頻。
“現在應該能認出300多種鳥類,玉環轄區內拍到過的鳥類我基本都能辨認出來。”日積月累中,陳嚴雪儼然成了“行走的鳥類百科全書”。
最開始,陳嚴雪給候鳥拍照只是為了學習,以便更快掌握鳥類知識,卻在無意間把攝影發展成了愛好。“到現在還記得拍到黑臉琵鷺時內心的激動,那是我第一次拍到這么珍貴的鳥類,從那以后我就愛上了觀鳥拍鳥。”陳嚴雪回憶道。
黑臉琵鷺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球僅有6000多只,被稱為鳥中的“大熊貓”。2012年,漩門灣濕地首次發現黑臉琵鷺,但沒有高清照片存檔。陳嚴雪意外拍到黑臉琵鷺的照片后,通過仔細比對圖譜,才確認了它的“身份”。
“每次在濕地發現一種鳥類新記錄,都是我工作中的高光時刻。”陳嚴雪說,當春秋候鳥遷徙之際,他都會打起十二分精神,細細辨認湖面上的每一只鳥,生怕錯過任何一位“驚喜來客”。
有些鳥類的區別非常細微,不仔細看根本無法辨認。陳嚴雪為了拍到高清照片,常常搭著帳篷,整天守在濕地里。“拍一張照片蹲點兩三個小時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為了拍到滿意的照片連著在一個地方蹲守了十幾天。”陳嚴雪說。
早上7時他都會扛著“長槍短炮”,水陸兼程巡查一圈
回到漩門灣濕地公園科普館已是上午10時,陳嚴雪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而他的日常巡護工作還沒有結束。
“一般我會從分水山經過漩門二期塘壩到小青島,再從濕地內部道路繞回到科普館的碼頭,最后開船出去在玉環湖上巡查一番。”這是陳嚴雪為自己精心設計的監測線路,不僅能最大程度觀測到濕地里的候鳥,還可以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不打擾它們的生活。
漩門灣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31.48平方公里,其中淺海灘涂7.0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6.7平方公里。這也意味著,陳嚴雪必須水陸兼程。早上7時,他都會準時扛著“長槍短炮”,沿著這條路線巡查一圈,一趟至少要兩個小時,風雨無阻。作為鳥類監測員,陳嚴雪的另一項工作是對棲息在濕地的鳥類進行疫源疫病監測。“一方面要記錄鳥的品種和數量,另一方面要觀察它們的健康狀況。”陳嚴雪介紹,鳥類疫源疫病監測是一項全國性的工作,其數據將直接錄入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網系統,為全國候鳥的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10月底候鳥開始大規模遷徙,陳嚴雪便會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漩門灣是候鳥遷徙的驛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都有數萬只候鳥飛抵,更有許多珍貴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在濕地里歇腳。每到這個時間點,陳嚴雪在戶外的工作時長也隨之增加,他整天蹲守在濕地里,試圖在成千上萬的鳥兒中找到最獨特的那些。
2021年4月,陳嚴雪在監測時發現一群紅頸濱鷸中混進了一只勺嘴鷸,它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不到500只。陳嚴雪翻看著相機里的照片,難掩內心的激動,他立刻聯系濕地管理人員,著手為勺嘴鷸營造一個安全的停歇覓食補充地,并與相關的勺嘴鷸遷徙研究機構聯系,上報它的行蹤。
當發現這只鳥兒腳上戴著編碼為淺綠34的環志時,陳嚴雪被告知它還有一位環志編碼為淺綠29的雄性伴侶。為把另一只鳥兒找出來,他帶著設備和帳篷,在濕地蹲守了整整一個星期。“雖然最后沒有找到淺綠29號勺嘴鷸,但拍到了另一只沒有環志的勺嘴鷸,辛苦沒有白費!”
每日忙碌,只為鳥兒生活得更舒適
在同事眼里,陳嚴雪像鳥兒的保姆。這個個子不高、平時話很少的人,一提到鳥兒便滔滔不絕。他每天都會整理上報監測到的鳥類情況,也會提出建議,比如及時清理淤泥、維護生活環境、保證食物鏈等,讓鳥兒在漩門灣濕地生活得更舒適。
“這群斑嘴鴨去年10月在這里越冬后,就沒有飛離,而是留下來生活繁殖,這非常難得。”因為無法靠近湖中心的綠島保育區,陳嚴雪帶我們來到了監控室,從屏幕中認識濕地里的新住戶。
自從斑嘴鴨“落戶”漩門灣濕地后,陳嚴雪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它們身上,一有時間就盯著監控視頻看。“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它們在這里住得舒心,如果周邊‘鄰居’太多,還要適當投料喂食,不能把它們餓跑了。”陳嚴雪說。
隨著漩門灣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里的“訪客”也越來越多。“2012年的時候監測到的只有125種,現在已經增加到256種,像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稀客’越來越多,有的停留時間達6個月。”
與之同時,陳嚴雪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本來,他只是單純做觀鳥記錄的“觀鳥人”,如今,他還要做鳥類研究、遷徙候鳥保護、候鳥棲息地管護并參與鳥類環志、全球鳥類同步調查,為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出謀劃策,他撰寫的《科學保護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等文章,更是為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決策參考。
在空閑的時候,陳嚴雪還會在濕地科普館當講解員。他說:“想盡自己的力量提高公眾的護鳥愛鳥意識,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護鳥人’的行列,讓漩門灣濕地真正成為候鳥的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浙”十年·德清丨四組“大與小”對比 看十年巨變
- 人民網湖州9月27日電 (記者張麗瑋)今天上午,“浙”十年·德清縣委專題新聞發布會在德清正式召開。德清縣委書記敖煜新通過“小城市走向了大舞臺”“小空間實現了大發展”“小改造扮靚了大花園”“小地方做出了大民生”這四組“大與小”對比,闡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德清砥礪奮進取得的諸多成就。 發布會現場。…
- 杭州拱墅:高水平打造“時尚之都”“數字新城”“運河明珠”
- “杭州這十年·拱墅”主題新聞發布會。拱墅區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杭州9月27日電 (張帆)十年來,地區生產總值由966億元躍升至1969億元,年均增長7.3%;共建成“陽光老人家”178家、老年食堂78家,建成“陽光小伢兒”站點43個,被授予“全國智慧養老示范基地”“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區”;建成6個省級美麗河湖、60條市級美麗河道、180公里沿河生態綠道,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今天上午,在“杭州這十年·拱墅”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拱墅區委書記李志龍介紹道,十年來,拱墅持續深化“八八戰略”,團結帶領全區人民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大踏步邁進“兩個先行”新征程。 十年來,拱墅堅持“發展為基”,持續推動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著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由966億元躍升至1969億元,年均增長7.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29億元增至180億元;服務業占比提升至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