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柴橋法庭:海港畔的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
近年來,寧波市北侖區柴橋法庭積極發揮職能優勢和地域優勢,堅持司法便民與司法引領并重,實現從“被動司法”向“能動司法”轉變,從“等案上門”向“就地解紛”轉變,從“坐堂審案”向“參與治理”轉變,形成了“解紛高效、服務便民、治理有為”的工作新格局,努力以“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打通司法惠民“最后一公里”,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2021年來,柴橋法庭共審結案件1057件,調解撤訴537件,訴前化解和民事可調撤率達91.45%,先后被授予了“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寧波市十佳政法單位”等稱號。
倡導“和合”
構筑矛盾化解“橋頭堡”
“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一貫的文化追求,傳統法律文化亦以“無訟”為理想境界。為更好化解矛盾糾紛,柴橋法庭精心構筑起“人民調解+特邀調解+專職法官調解”的“大調解”網絡,多管齊下夯實解紛基座。
在一起相鄰關系糾紛中,被告蔣某家中水管破裂,導致樓下鄰居馮某家房屋泡水,雙方因賠償問題難以達成一致,雙雙來到柴橋法庭。
“都做了十幾年鄰居了,又不是不賠,因為這點小事鬧到法院,至于嘛?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什么事不能坐下來好好商量的呢?”調解室內,人民調解員正在耐心安撫勸導兩方當事人。了解到雙方對賠償數額爭議較大,法官一面曉之以理,闡明財產損失鑒定可能擴大訴訟成本,一面動之以情,設身處地地引導雙方勿傷和氣、理性解決問題。最終,雙方對賠償金額達成一致,蔣某當即履行了賠償義務,馮某也當場撤回了起訴,案件得到圓滿解決。
調解室內。柴橋法庭供圖
為進一步提升調解“軟實力”,柴橋法庭引入駐庭民間調解組織,與街道合作培育“蘆江大阿嫂”家事調解工作室,5名調解員每日輪流進駐法庭。“大阿嫂”們熟悉社情、親和力強,對離婚、撫養、贍養、鄰里等糾紛的處理很有一套,該調解組織也因此獲評“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
法庭直面基層一線,多婚姻家庭贍養等民事糾紛,在案件處理上,法官不僅需要厘清是非曲直,更需要兼顧社會關系修復問題。為此,柴橋法庭創立了民意征詢制度,對部分情理交織、具有一定社會影響且難以判斷是非價值的案件,組成民意征詢團參與案件審理,并提出意見供法官參考,使裁判和說理更貼近民意,讓雙方當事人服判息訟,實現案結事了。
民意咨詢團。柴橋法庭供圖
數智賦能
搭建“15分鐘司法服務網”
柴橋法庭始終堅持以司法便民為抓手,整合法官便民工作室、基層聯絡室等平臺,落實巡回審判等制度,建立起“15分鐘司法服務網”,讓轄區群眾能夠就近便捷地獲得司法服務,實現打官司“少跑”“不跑”,讓糾紛解決更高效、更便捷。
為便利身處不同街道或出行不便的當事人,早在2017年,柴橋法庭便與各街道司法所合作建立“小魚云調站”,通過多方視頻連線同步進行線上調解、司法確認。
線上調解。柴橋法庭供圖
2021年以來,柴橋法庭加快數字化建設腳步,聚焦矛盾糾紛高發易發區域和群體,推動建成瑞巖、白峰等36個“共享法庭”點位。通過屏對屏咨詢會商、業務指導、司法協助等,累計指導、化解糾紛50余件。
融網入格
助推基層治理邁向“新高地”
人民法庭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前哨,立足基層、融入基層,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的應有之義。柴橋法庭充分發揮扎根基層、貼近企業的地域優勢,每年發布司法數據分析報告,涵蓋轄區涉訴情況、糾紛成因、預防化解對策,以“數助決策”服務基層治理,相關做法得到浙江省高院的肯定和推廣。
為了更好地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柴橋法庭采用“專人對接、定期輪值”的方式入駐轄區街道矛調中心,助力街道化解矛盾糾紛450余起。與北侖區司法局共建人民調解員培訓基地,每年為全區調解員開展集中培訓,近年來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調解能力和調解水平。
為幫助轄區中小企業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盡快復工復產,柴橋法庭深入開展“三服務”,組成“鋒領企服”小分隊多次走訪調研集運基地、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等,提供法律咨詢、聽取意見建議,共建糾紛調處化解大平臺。
“鋒領企服”小分隊走訪企業。柴橋法庭供圖
此外,為提高群眾法律意識,柴橋法庭主動延伸司法職能,不斷創新普法模式,組織開展各類接地氣的普法活動:與假日學校的學生共同開展模擬法庭,深入村社開展《民法典》宣講,點播“四明”云法庭、《彭不紅直播間》系列普法視頻,赴集運基地開展勞動爭議專題講座……讓“看得見”的法治形式深入人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