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综合色本一道在线,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

安徽:讓歷史文化遺產“守得住”“活起來”

趙越
2022年03月25日09: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安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景點眾多,“十四五”期間,在圍繞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上,安徽將堅持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以文物保護科技賦能為動力,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水平。

凌家灘出土的玉龍。人民網 張俊攝

  傳承中華文明 永續歷史文脈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南臨裕溪河,北靠太湖山,依山傍水,山水交錯。遺址總面積220萬平方米,是一處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

  凌家灘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僅玉器就有1200件之多。代表性玉器有人、龜、鷹、龍等。凌家灘出土的玉人大耳朵、高鼻梁,頭戴圓冠,兩臂彎曲,雙手置于胸前,栩栩如生。

  “從出土文物的制作工藝和設計思想看,凌家灘先民擁有著高超的智慧和工藝水平。”凌家灘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含山縣博物館館長孫良鳳說,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自發現以來,凌家灘遺址一直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2001年6月,凌家灘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來,分別被納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遺址保護規劃;2013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為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16年,安徽省出臺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2020年,凌家灘遺址作為安徽地區的唯一發掘地點被納入“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2021年10月,凌家灘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讓青少年關注凌家灘,了解文物,才能讓文物成為活著的基因、不斷的文脈。2019年,凌家灘研學基地成功掛牌國家級3A景區。自2017年4月基地對外開放,現已成為大中小學生了解祖國5000年悠久文明的第二課堂。

  今天的凌家灘,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該公園集文物保護展示、科研教育、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將成為重要的研學、旅游基地。

金寨縣八月桂花遍地開主題廣場。錢霞攝

  賡續紅色血脈 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被譽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80處,其中革命文物215處(259個點)。

  為夯實紅色資源保護工作基礎,金寨縣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納入對鄉鎮的考評內容。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縣紅色資源利用建設和展陳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實施意見》,編制了《金寨縣紅色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金寨縣革命舊址文物保護規劃》,完成縣域內3處(9個點)國保、10處(42個點)省保、17處(23個點)市保以及100余處縣保單位的保護利用方案、36處布展方案、13處(51個點)“三防”方案,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

  金寨縣還堅持項目帶動,提升紅色資源保護工作水平。該縣整合資金3億元,建成八月桂花遍地開主題廣場、鄂豫皖紅軍紀念園,打造紅色旅游精品景區立夏節起義首發地大王廟,創建大別山紅色小鎮斑竹園和蘇維埃紅旅小鎮湯家匯,做到“保、管、用”統籌結合、一體推進。

  保護不是終極目標,紅色文化遺產不僅要守得住,還要“活”起來。

  打開金寨縣紅色基因庫的網站,輕輕滑動屏幕,就可以觀看獎章、碑刻、軍服等各種展品……金寨縣還利用最新技術讓紅色文物“云”上展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紅色文物。

  前不久,在安徽金寨職業學校體育館內,一場別開生面的課程正在進行。上百名學生圍繞在展板前,聆聽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講解員講述該縣紅色歷史。

  “以前,我們對革命歷史宣傳主要集中在博物館內。近年來,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受到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傳承不息,我們博物館組織專業講解員走入校園,平均每個季度都會在校園內進行革命歷史宣傳,還在省內其他城市的學校進行宣講。”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倪軍說。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認真貫徹《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以更高的標準統籌推進金寨縣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再上新臺階。”金寨縣紅色文物管理中心主任張靜輝表示。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 提升文物保護研究水平

  聚焦文物斷代、病害形成及發展等關鍵科學問題、力爭在智能考古勘探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強含山凌家灘遺址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推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2022年2月,《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

  《方案》提出,在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方面,將加強含山凌家灘遺址、蚌埠禹會村遺址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國家重大考古研究課題安徽省項目研究;開展繁昌人字洞遺址、東至華龍洞遺址、淮南戰國楚王陵(武王墩)等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組織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公布;推動凌家灘遺址、雙墩遺址、禹會村遺址、壽春城遺址、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明中都遺址、柳孜遺址等“十四五”國家大遺址考古研究、保護管理和開放展示;支持建設安徽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等。

  在強化文物古跡保護方面,將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實施西遞、宏村、查濟、南屏古建筑群等文物修繕工程,改善文物保存狀況及周邊環境;開展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研究;支持鳳陽明中都皇城城墻、壽縣古城墻、歙縣古徽州城墻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黃山市祁門申報列入“萬里茶道”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在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方面,將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編制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推進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保護展示工程;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價值內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推進長三角文博區域合作項目,開展長三角等地區聯合考古研究等學術和項目交流,加快與滬蘇浙博物館資源、服務、運營一體化發展。

  《方案》明確,到2025年,安徽省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文物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狀況明顯改善,文物科技賦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護機構隊伍力量明顯增強,文物活化利用不斷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將建成與創新型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目標相適應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體系,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有力支撐文物保護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館事業、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