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综合色本一道在线,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婺劇團深化院團改革,年演出達500多場次

小劇種,唱大戲(文化市場新觀察)

人民日報記者 江南
2021年09月07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穆桂英》劇照。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制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演員5次獲得梅花獎、每年演出達500多場次、培育發掘一批婺劇新秀……近年來,依托省市兩級對婺劇的保護扶持政策,浙江婺劇團不斷優化體制機制,增強院團活力,并通過推出多版本制、送戲下鄉等方式推廣婺劇,讓更多人感受這一古老劇種的魅力。  

  婺劇,俗稱“金華戲”,是浙江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自2016年以來,浙江婺劇團已20次登上央視春晚、新年戲曲晚會、亞洲文化嘉年華等高規格文藝演出的舞臺,出訪49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

  演員5次獲得梅花獎

  跪步、吊毛、搶背、撲虎,一連串高難度動作,把許仙的情緒變化表現得酣暢淋漓。

  這是今年5月,在江蘇南京第三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競演舞臺上,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文武小生樓勝在演出婺劇折子戲《斷橋》。

  “難怪婺劇版的《斷橋》有‘唱煞白蛇、做煞小青、跌煞許仙’的說法,文戲武做,絕了。”臺下懂行者如是說。

  最終,憑借婺劇折子戲專場演出,樓勝以得票第一的成績摘得本屆梅花獎。至此,浙江婺劇團已5次獲得梅花獎,其中演員陳美蘭還是“二度梅”得主。

  梅花獎評委、昆曲大武生林為林點評:“浙江婺劇團展現的不僅是單個演員的個人技藝,更是所有演職員的‘家族技藝’。”此次演出,浙江婺劇團派出130人的團隊,包括服裝、化裝、音響、燈光、道具、樂隊等,須協作完成100多道程序。

  確實,“梅花”的多次“綻放”也源自浙江婺劇團近年來不斷深化院團改革的探索和努力。

  成立于1956年的浙江婺劇團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陷入低谷,劇場賣不出票,劇團負債幾十萬元。1996年,通過公開競聘,當時27歲的王曉平當選副團長,兩年后擔任團長。此后,劇團相繼掛上了3塊牌子:金華市三農藝術團、金華市歌舞團和浙江婺劇團。大劇場、小舞臺、流動演出車,演出靈活、不拘一格。

  依托省市兩級對婺劇的保護扶持政策,體制機制不斷優化。2012年,金華市將浙江婺劇團改制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更名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2013年8月,金華市投資3.3億元,在黃金地段的燕尾洲公園建成中國婺劇院,浙江婺劇團負責“院團合一”管理,硬件實力大增。

  2019年,金華市出臺《關于支持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發展的若干意見》,“一團一策”,從加強優秀中青年人才培育、建立健全考核獎勵機制、大力推進婺劇藝術普及、加大精品創作獎勵力度等方面推出扶持政策。近幾年,浙江婺劇團每年國內外演出達500多場次。

  量身定制演員培養方案

  “從沒見過節目單上的演員表這樣排。”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原常務副團長趙承燕講過這樣一件事。2019年,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帶著復排的婺劇《紅燈記》到北京演出。看到節目單,趙承燕很驚訝:排在前面的兩個主角是四級演員,排在后面的十幾名配角和群演,卻是國家一、二級演員。

  扮演主角李玉和的李烜宇,在進團不滿3年、只有23歲時就被委以重任,擔綱第一主角。而飾演皮匠、賣粥大嫂、喝粥人、日本憲兵等配角的,是8名國家一級演員。

  看完演出,趙承燕的疑惑變成了贊嘆。一張節目單,也道出浙江婺劇團新老傳承、“春色滿園”的奧秘。“梅花”朵朵背后,有眾多樂意成就他人的“梅花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劇)代表性傳承人、二度梅花獎獲得者陳美蘭,不到40歲就逐漸把舞臺讓給學生。“一個劇種的發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努力。”她的學生楊霞云32歲時也獲得了梅花獎。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如果專業優秀人才青黃不接,何談舞臺藝術的繁榮精彩?

  為了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作用,浙江婺劇團根據每名演員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像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就是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之一,目標就是“出人出戲”。團隊先后打造了《宮錦袍》《基石》《信仰的味道》等優秀劇目,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等國家級大獎。

  為了避免“老人退,新人廢”的狀況,充分調動新老演員積極性,讓他們結對子,用師徒傳幫帶的形式提升后備青年演職員業務素質,還邀請知名導演指導排戲,以戲帶功。對功底好、肯鉆研的青年演職員,以“訂單式”委培模式,選送他們到上海戲劇學院等院校深造。

  培養人才,不光“為劇團”,也要“為劇種”。王曉平說:“婺劇的傳承與發展決不能僅靠一兩家‘龍頭’院團,而要整體齊頭并進,打造屬于婺劇自己的發展‘生態圈’。”通過中國(金華)李漁戲劇會、“婺星爭輝”婺劇青年演員挑戰賽等活動,比賽和展演相結合、專業和業余相結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相繼培育發掘了一批婺劇新秀。

  下基層演出占一半以上

  藝術是否精湛、人才是否優秀,得大獎固然是重要參照,但浙婺人更看重的是如何更好面向觀眾,多演一些觀眾喜歡的劇目。王曉平說,“婺劇的根在農村,婺劇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廣大戲迷。”

  這些年,浙江婺劇團在各種演出任務繁忙的情況下,“送戲下鄉”的傳統不斷線,每年500余場演出中,下基層演的占一半以上。

  王曉平感嘆,婺劇有500多年歷史,一直有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傳統,本身就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6種聲腔的合班。為了滿足觀眾和市場需求,浙江婺劇團推出戲曲多版本制,從新劇目創作伊始就構思打造城市版、農村版、海外版等不同版本。過去只能在劇場里觀看的劇目,如今,基層農村群眾也有了在自家門口欣賞的機會。

  像《穆桂英》就分3個版本:城市版走進各地劇場巡回演出,時長兩小時左右,演員、樂隊配備更豐富,舞美制作更華麗;農村版則適合深入田間地頭,演出時間更長,適應農村舞臺、電力等方面的條件,布景、燈光等相對簡化;海外版則多次赴新加坡、法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斷橋》等經典折子戲,除原型版、校園版、海外版外,還有為臨時重要演出而打造的濃縮版。

  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婺劇,浙江婺劇團還從2008年開始實施“婺劇進校園”活動。目前,全市100多所中小學成為金華市“婺劇進校園”示范學校,其中省級婺劇傳承教學基地3所,市級婺劇傳承教學基地6所,累計已有6萬余名青少年接觸到婺劇知識和相關培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7日 13 版)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