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综合色本一道在线,在她高潮时拔出高清视频

萬年上山重磅亮相央視央廣

李艷

2021年03月01日09:42  來源:金華新聞網
 
原標題:萬年上山重磅亮相央視央廣

元宵,萬年上山重磅亮相央視。

當天上午9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推出三集系列報道《稻從何處來》,長約8分鐘。

當天上午10時,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萬年上山直播,時長45分鐘。

與此同時,微博《央視新聞》、央廣網、央視網、央視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各新媒體平臺,都不約而同聚焦萬年上山,全平臺全方位全時段對萬年上山進行轟炸式宣傳,從不同角度對萬年上山進行深入報道。

“‘不忘初心,追思先祖’,這45分鐘央視直播是堂生動的文化課。”浦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利民第一時間將鏈接發在上山遺址聯盟工作群,群情振奮。

萬年上山在這個元宵佳節,向全國觀眾呈現了一道特別的新年佳肴。

三集連播探尋 “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

三集系列報道《稻從何處來》從不同角度,探尋“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

《走進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報道了1月15日至3月14日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揭秘了稻米是怎么來的;《上山文化遺址: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還原了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經過,以及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重要意義;《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則闡釋了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

在這個名為“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的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上,最顯眼的就是這粒碳化稻米,旁邊陳列的三件文物,則證實了這粒米是怎么馴化來的。

上山遺址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在《走進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出鏡,向全國觀眾介紹了萬年稻米的馴化經過。

“這個大口盆里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稻殼。上山遺址發現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里面都摻有稻殼,這充分說明一萬年前的上山人已經在吃大米了。我們又發現了碾磨脫殼的工具,就是石磨盤和石磨棒。通過實驗考古,脫殼效果很好。另外我們還發現了水稻的收割證據,就是石片石器,上山出現了一個關于早期稻作的證據鏈。”

蔣樂平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強調,在全球稻作史上,這樣完整的證據鏈最早出現在上山遺址。

特展中還展出了在義烏橋頭遺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考古學家對彩陶做了檢測,發現了糊化淀粉殘留物,符合早期釀酒的工藝。

蔣樂平說:“在先進稻作文明的支撐下,上山先民開始進入到了一種比較穩定的、有質量的生活,這和上山文化作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相吻合的。釀酒工藝,是對水稻利用的精深化的體現。”

在《上山文化遺址: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出鏡的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沃特威爾斯,曾和蔣樂平一起出席2019年12月14—16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當年,上山文化作為浙江省唯一的考古研究成果,亮相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沃特威爾斯說:“水稻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能夠將這方面的發現向前推到九千年以前,甚至到一萬年或一萬年以前,這實在是個非常令人驚喜的發現,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浦江上山遺址題詞:“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媒體曾多次報道袁隆平和萬年上山的緣分,2020年10月21日,記者和蔣樂平、徐利民等一起,上門拜訪袁隆平。袁隆平由衷點贊:“萬年稻米啊,不簡單!不簡單!”

在《走進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中,也多次出現了袁隆平的畫面:“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開始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選育和推廣,單產較之前品種提高了20%到30%,并多次打破世界粳稻單產紀錄,我國水稻產量實現了第二次大突破,其技術推廣到全球各地。1996年,我國農業部正式啟動‘超級稻’研究,產量不斷提高。如今,大米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一粒米的萬年演變史照亮歷史星空,稻作文明亙古常新。

萬年上山研究后繼有人

元宵當天的直播現場就放在浙江省博物館,主持人手舉一顆湯圓出鏡,開場白非常應景:“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想必大家一定會吃元宵。你們看,我手上的這個元宵,外皮是糯米。你知道嗎?糯米是稻米的一種。任何一種食物, 它不僅是食物本身,背后承載的更多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到一萬年前,一起走近上山文化,看看萬年前的稻米長什么樣,萬年前的稻作文化又是什么?”

直播當天,蔣樂平出差浦江,出鏡接受采訪任務的是兩位年輕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仲召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瀚龍。

“他們講得很好,比我還到位。”打電話采訪時,蔣樂平正在看央視新聞客戶端直播。

央視的重磅宣傳,帶火了萬年上山的知名度,全國網友反響熱烈,紛紛留言:

“一顆跨越萬年的種子,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漲知識了,原來稻從浦江上山來。”

“轉起,讓更多人知道上山文化。”

“這粒米來頭不簡單啊!”

“稻從上山來,來之不易哇,要珍惜糧食。”

……

蔣樂平透露,萬年上山亮相央視央廣,這么集中、密集的宣傳力度,還是第一次。

萬年上山申遺呼聲強烈

萬年上山名氣日甚。

就在元宵央視播出當天,浙江電視臺派出團隊進駐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拍攝 “上山文化公開課”。

上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標志著中國和世界稻作文化、農業文化和農業文明的開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由于上山文化遺址分布范圍廣,涉及行政區劃多。去年9月,包括19處上山文化遺址所在地在內,國內外上百名專家學者自發成立了上山文化聯盟,約定每年在浦江召開學術研究會。去年11月,中國考古學會正式將上山文化確定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萬年上山邁出了曠野走向文明的第一步,社會各界對其申遺的呼聲日漸強烈。

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為萬年上山題詞“遠古中華第一村”。去年11月12—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召開,88歲高齡的嚴文明因身體原因無法親赴盛會。遠在北京的他發來祝福視頻,明確表達了對上山文化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殷殷希望:“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這樣的文化,這樣的遺址,當然有資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助力杭州西湖、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研究員陳同濱,也非常看好萬年上山,多次前往浦江實地踏看。她說:“我們很慶幸有這么一個具有潛力的世界遺產。它不僅僅是中華文明的,更是人類文明史的。上山是繼良渚之后,所有中國申遺預備名單中最具價值的一個項目。”

稻從何處來?穿越萬年,見證歷史。文明之花,從這里綻放,飄洋過海擁抱世界……

(責編:張麗瑋、王麗瑋)

原創推薦